这是一个寒冷的清晨。
四面如山的法院办公大楼前,一个40岁出头的中年男子望着满地的积雪皱起了眉头:要是到了上班的时候还是这样,那些来法院办事的人会怎么想?于是他打电话喊来了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却对他说,这雪不用扫,过两天就自己融化了。
几天之后,又一场更大的暴雪封住了这个城市所有的道路。于是,他在宿舍里给办公室主任打电话说,我七点半到办公楼,你准备好铁锹扫雪的工具。第二是你请政治部的一个同志拿着花名册跟我一块去签到。但是,当他来到办公楼的时候,开始从上边到下边扫雪。后来的人看到有领导在扫雪,于是大家都加入了扫雪的队伍……
“之后,政治部完了就发了一个通报,谁今天扫雪了,这种类似的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他说:“这件事给我一个很大的触动,一些事情不是不可以做,而是没有人倡导做!”
6年之后,当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来到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的情景时,一切仍然显得那么清晰。所不同的是,6年前他受命于创业之际;6年后的今天,他正站在这里接受最高人民法院所授予的“集体一等功”奖牌!
他就是王少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的中级人民法院的院长,被他的同事戏称为“拼命三郎”的油城正义的守护者!和他的同事一道,仅仅用了短短的6年时间,把一个建院不过11年、名不见经传、比较落后的法院建成了一个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与知名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在同类法院中位居一流的“品牌”法院。
≡临“危”受命≡
东营市,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产区,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乡。在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法官群体,这就是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然而,23年前,你在地图上还找不到这个城市在哪里……
1995年,胜利油田管理局正式把不应属于其所担负的司法职能分离出去,“仿佛是一夜之间,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这种背景下就正式成立了。”王少南回忆说。
然而,脱胎于企业的法院要走上正轨、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司法机关谈何容易?无论是法官队伍还是法院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法院管理还是法官审判水平,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司法的需求。而从1995年到2000年间,短短的5年时间内,院领导就换了两届。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该怎么办?该如何把它建设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法院?这些问题摆在了山东省、东营市党委、人大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有关领导的面前。1999年底,一项对于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发展历史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决定在上级领导中间形成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时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王少南同时进入了领导们的视野。
在王少南到来之前,东营市中院已经经历了两任院长,第一任老院长57岁,干了3年,给大家解决了宿舍问题。第二个老院长是从威海来的,工作了2年,走的时候只留下现在法院办公大楼的一个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营中院该怎么走下去,就成了王少南上任之初最大的心事。
为了迅速掌握全院的基本情况,上任伊始,王少南带着办公室主任花了3个晚上的时间,走访了全院每个职工的家庭,了解法院的基本情况、了解了每个法官的思想状况。在吃透了院情之后,又经过多渠道的调研,用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王少南终于提出了一个建设法院的清晰命题:“政治建院、人才兴院、以制治院、科技强院、建设现代化审判机关。”同时,他还明确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东营中院进入全省法院的先进行列,5年左右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一家规范化的现代法院。
为了使各项工作能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王少南每天在办公室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去。“没有一股子狠劲,工作是抓不上来的。”“人一定得有点事业心。”“工作就是快乐和幸福的。”这些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语句,早就成为王少南的座右铭和精神世界的写照。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王少南认为,要想把一个法院建设好,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充分发挥班子“领头雁”的作用。为此,他在院党组大会上提出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管理思路。
“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各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要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王少南说,“这实际上是领导者在认识上的问题。”在他看来,很多单位的领导都喜欢把权利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凡事喜欢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很容易造成一把手对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产生。任何人的权力都是应该受到限制和制约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具体的工作上,王少南的做法是“让开大路”,让其他的院领导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院里的所有工作我并不是都要管的,我只抓几个方面的工作,比如涉及院里发展的重大决策、工作目标的设定、对外关系的协调和宣传。其他的工作就由各分管院长或庭长去管理了。”王少南这样来定位他自己的工作角色。“人才+管理”的工作思路,就是他“有所为”的主要方面:
一是治院的理念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发展观的问题。要想全院140多人把法院当作家一样来看待,就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在2000年,王少南提出了要办10件实事的目标,很快扭转了由于领导流动快而造成的法官对班子成员不信任的情况,为今后的工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其次,王少南要求全院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每个领导干部对法院要作出贡献,这样在他离任后不仅可以留下有形的资产,更会留下宝贵的无形资产”。第三,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人的可持续发展对法院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王少南认为,如果不是事业型、创业型的人才,只会守住现有的事业,就不会有什么作为。
二是治院的方法问题。王少南创造性地提出了决策目标体系、执行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以解决法院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是治院的手段,主要是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提高整个法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和“有为”形成对比的是,王少南对于审判工作却“有所不为”:“对于具体案件的审判和管理,有专门的分管领导,还有审判委员会,所以对案件我是不插手的。所以从来也没有人因为案件的事情来找过我。”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在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机构的职能划分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院党组会、审委会和院长会“三会”的职能划分是非常明晰的。“党组是贯彻中央省市委的有关决定,在政治和人事上把好关是它的根本职责,不要过多地干预院里的行政和审判事务,因此党组会不能直接代替审委会作出有关审判方面的决定。”审委会专门负责对案件的研究、审理,不承担任何其他职能,而院长会也不能干预审委会的工作,“它的职能主要是贯彻党组会的一些重要决定,研究一些重大的决策目标并付诸实施。”
为了提高庭审质量,按照王少南院长制定的“放权、分权、制权”的工作方针,在审判管理加大了宏观指导和业务指导的力度,而对于具体案件的审理,则把审判权真正归还给合议庭,除了一些较为重大、疑难的案件交由审委会讨论外,其他机构和院领导不能任意干涉或改变合议庭对案件的裁判。
≡管理无止境≡
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天气系统的极大变化。这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表的一篇著名演说的主要内容,人们把它归纳为“蝴蝶效应”。这一有趣的现象说明,在事情开始时任何细节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最后结果的极大偏差。如今,这一理论在管理界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特别在经济领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于是,王少南就想,这个理论是否也可以引入到法院的日常管理中来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他提出了“无缝隙”管理的法院管理模式,强调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赋予明确的职责,不出现任何一个微小的漏洞。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参照,以达到该管理体系的认证为全院的工作目标,在日常的各项管理中抓好每一个环节,不放松每一个细节,以此来促进整个法院工作的全面提升。在王少南看来,所谓的“无缝隙”管理,实质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工程,是为确保司法公正而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管理模式,无论对于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既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更要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管理的终极目的。
在王少南的领导和亲自参与下,东营中院从制度、标准、考评和手段4个方面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措施,至今先后制定了380余项规章制度,以全面规范全院法官和干警自身的各项行为。这些规章制度,既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既包括审判业务,也涵盖了行政和后勤管理。“我们还专门制定了《法院工作运行程序》,把实体和程序都进行了统一规范,在审判业务、队伍建设和行政管理方面确立了明确的岗位职责目标。同时,我们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不但明确规定了基本要求、主题内容和执行依据,还规范了职责权限和实际的操作方法与步骤。”王少南院长介绍说。此外,他还组织人手对现有的制度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整合,建立了30多万字的法院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大体系,这样既使得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具体、规范,同时也使全院法官、干警人人都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不使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哪怕是十分微小的差错。“我是一直都强调管理无止境,细节决定成败的,所以我主张制定的规章制度要非常具体明确,让每个人知道知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个一个的细节就组成了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只有把细节问题解决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才不会出现问题。”
为了对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更加客观,也避免法院内部自我评价中出现的弊端和主观倾向,2002年底,王少南又大胆地把原本用于企业管理方面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法院的管理,他亲自领导一班人马迎难而上,快速、高质地编写出数十万字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3套文件,为法院系统实施他的“认证”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长达近一年的酝酿、培训、试运行后,东营中院在2003年12月12日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场审核,2004年1月5日获得正式注册,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的法院。在此基础上,东营中院又趁热打铁,于2005年1月19日顺利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现场审核,并获得正式注册。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3项认证的实施,使东营中院成为全国第一家达到“质量、绿色、健康”国际标准的法院,真正实现了人性化的管理。
“传统的管理理论是强调分工负责,现代的管理理论是强调管理的流程环节,后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则强调对质量的控制。应该说法院的管理到了目前强调质量管理的阶段。”王少南院长这样阐释他对法院管理的思考:“引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就是要强调上一道工序对下一道工序负责的关系,从立案、审判到执行的各个环节都始终在强调承办法官的责任,承办人需要对上一环节进行审查,对本环节负责。”他说,这种管理体系需要进行定期的内审(法院内部自我的审查)和外审(认证中心的审查),这样就可以保持一个长期稳定的良好管理局面,很好地解决了管理的传承问题,不会因为领导的变动而使整个法院的管理工作发生一些不好的变化。
对于王少南院长的这种做法,一开始院里有很多法官都不理解,也难以接受,认为搞认证是企业的事情,和法院的工作无法联系上。“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了王院长这样做的道理,他的视野确实很开阔。把日常的管理工作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就可以发现靠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就可以很好地集中集体的智慧。而且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份责任,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民一庭的李爱群庭长这样告诉记者。
和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相匹配,为了充分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王少南院长还亲自领导参与制定了个性化的考核办法,《工作人员业绩考评办法》就是针对每个人“量身定做”的标准,根据各人担负的工作量、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分。考评法官,侧重案件质量、数量,当庭宣判率、发改率等;考评其他工作人员,侧重行政效能。
为了使管理更加客观化,东营中院采取智能化的手段建立“数字化法院”。审判工作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开发了《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案件从立案、庭前调解、排期、证据交换、开庭、结案、执行、统计等各个环节均在网上运行,全程监督、动态管理。对每个案件,系统自动计算审限,对审限过半、差10天和超审限都有不同图标及时提醒。在行政管理方面,数字化管理带来的好处是各项工作更加有效和有序。“把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引入法院管理工作,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不但提高了管理水平,而且促进了司法公正。”王少南院长对科技手段的管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依法审理全国人数最多的范绒娟等12000多名“家属工”诉胜利石油管理局一案中,王少南带领全院法官干警始终坚守在一线,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时间、缓解矛盾,多次和“家属工”代表坐下来进行沟通;随时向各级党委和上级法院汇报情况,使得整个诉讼过程中,没有发生激化矛盾、越级上访和影响油田生产的情况,为人民法院处理群体性纠纷积累了经验。“法院工作既要考虑司法公正,也要考虑到社会的稳定。面临一些挑战,我们最大的经验是充分依靠党委的领导,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王少南对此既有很多感受,又表示出了强大的信心。
“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少南倡导的这种管理模式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东营中院的面貌,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十佳人民满意政法单位”等荣誉120余项,今年更是被最高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一等功”。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山东省委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等有关领导先后来此进行工作指导和检查,并对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自2000年以来,全国至少有超过500家法院来到这里取经。2004年,东营市委作出决定,要求全市各单位认真学习东营中院规范化管理的经验。2005年3月24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尹忠显特地作出批示:“东营中院的规范化管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市委、市人大的充分肯定。成绩面前不停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制定整改措施。这种虚心上进,争创一流的精神,值得全省法院学习借鉴。”
≡文化的生命才是长效和永久的≡
“如果说管理50人的单位依靠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可以管理得很好的话,管理好200人的单位就需要智慧了。那么,管理500人的单位呢?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估计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了,我觉得只有文化,一种和本单位实际密切结合的文化,才能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形成一种合力。而文化的生命才是长效和永恒的,其效果也才是最好的。”王少南如是说道。
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棵树再怎么大,也很难以抵挡自然界的暴风骤雨;只有形成一片森林,它才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而如何把一棵棵孤立的树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一片森林,这就需要经营者多费心思了。“就法院来说,每个法官和工作人员都像是一棵棵大小不同的树,如何使这些不同的‘树’形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这就需要一种独特的法院文化作为‘融合剂’了。同时,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东西,只有把法院的文化建设好,才能实现法院的人性化管理,也才能提高整个法院的整体形象。”
王少南院长举例说,很多先进单位达到顶峰的时候实际上就再也无法更进一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因为领导人的变动其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动。如果利用文化为中心,就可以把一种好的制度延续得更长,从而真正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为此,在抓好管理的同时,王少南力举文化建设的大旗。他把文化层面的建设划分为4个方面: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这样,就会使得文化这种无形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从有形和无形的方面深刻地渗透并影响着每一个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精神。”
如今,只要一走进东营中院,浓厚的具有法院特色的文化气息就会迎面扑来。办公大楼从四个角度看犹如一个大大的“山”字,又像是一架公平凝重的天平,寓意着油城法院执法如山的形象。大厅里面,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正面墙上一个巨大的古“法”字,字的两旁则刻写着中外法学家对“法”的解释。而左右两侧的墙面上,则是反映古今中外法制文明史的铜铸浮雕。近40幅浮雕图案鲜明地阐释了人类司法文明悠久的历史进程,传达出浓郁的法文化意蕴。在办公楼内,还悬挂着许多中外名法学家的名言警句,大型的电子屏幕还会每天把这些名言警句打出来,警示着每一位法官时刻不忘司法正义公平的根本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法官们的法律价值理念和目标。同时,“法官书屋”、“法官沙龙”、“法官信息岛”、“法官活动中心”、“法官通道”、“法官荣誉室”、“法院历史陈列室”等一系列文化设施的建设,把“虚”的文化变成了可触摸的实体,让每一位法官深深地感受到了法文化的深厚的魅力。
“我们不是去搞一些口号式的东西,而是虚功实做,搞好载体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公正、文明、和谐、卓越的东营法院精神。法官、干警们身处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法文化中,大家就会主动用法律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共同维护我们这个法院群体的形象。”王少南这样“传授”他的文化建设经验。
把法官素质的提高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质量建院,走精兵之路,是王少南建设法院文化思想的中心;扩大对外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是搞好文化建设的具体步骤。
王少南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他到东营中院不久,和一位副院长闲聊时听说对方还没有坐过飞机,就感到非常惊讶。“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级法院的副院长,到21世纪了还没有坐过飞机,这说明了我们的思想和消息是多么的闭塞,几乎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为此,他抓紧制定并落实了几项措施:一是每年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根据实际情况选送一些法官到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的一些大学学习,名确规定每名法官每年至少要培训一次;二是每月举办一期法学名家讲座,江平、陈光中、梁慧星、朱苏力、郑成思等50多位当代法学名家来到这里讲过课并成为了东营中院的顾问;三是举办法官论坛,由本院的法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聚在一起讨论法律方面的问题,至今已经举办了36期这样的论坛;四是与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法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五是创办了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黄河口司法》,成为法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由于措施得力,该院的文化建设终于结出了硕果。据了解,至今该院法官干警共撰写各类调查报告和理论文章800余篇,有200余篇论文获地省级以上奖励,并有70%以上的调研成果被直接转化到实际工作中。该院还先后出版了《审判学》、《法院实用管理学》、《法官热点话题》等20多部专著,王少南等7名高级法官也先后被山东大学、石油大学等聘为兼职教授,并担任法律硕士导师。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牢牢抱成团。独特的法院文化为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凝聚了人心,提高了法官的政治和法律素质,也塑造了“公正、文明、和谐、卓越”的法院精神。回首过去,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展望未来,王少南——这位被他的同事称为工作中的“拼命三郎”、如今被荣誉和光环笼罩的院长却保持着异常的清醒和谦逊,把成绩归因于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上级法院的关怀和全院法官干警的共同努力。“荣记集体一等功,我既有愉悦的心情,更有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它要求我们在各方面的工作要更加规范,要求我们继续保持一种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才可能保持东营中院良好的发展势头。”王少南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目前,在王少南院长的亲自领导下,东营中院正在着手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在事业的跑道上冲向全新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