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场合。经常听到人们把某些领导干部具备的一种别样能力称之为能“搪”。在这些人看来,能“搪”和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妙方,在处理棘手的问题上,尤其能以不变应万变,部分人士甚至奉“搪”为克万难、除千险的良方。
仔细推究发现,“搪”从字面意思讲就是搪塞,引申为敷衍、不负责的意思,核心要义是出虚招、玩骗术,草上飞、水上漂,打迷踪拳、走八卦步。其实,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早有明确规定,各级党员干部不得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敷衍塞责。在行政效能工作中,中央也三令五申的强调,各级党员干部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办、缓办,更不得变相拒办业内事务,不能把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作为一种“踢球”儿戏。由此看来,那种以“搪”为美、以“搪”为能的想法和做法是与我们所倡导的“高效、务实、为民”的行政理念格格不入的。
“搪”风,苦了普通百姓,损了为官形象,误了国家发展。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在“三个代表”中更是鲜明的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促增长、保民生、求稳定,无不反映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广大民众正是抱着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信任感才诉求利益于政府、求援公平于政府、伸张法理于政府的。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却置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于不顾,搪来塞去的做法让许多百姓尽兴而去、扫兴而归。一件小事情,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的现象屡屡出现,结果是许多小事酿成了大事,矛盾集结越来越多,许多事情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机,为社会和谐埋下了不安定的隐患。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领导干部能力平庸,政府形象受损,政令搁浅,民众抱怨,干群关系紧张的不利局面。
必须治“搪”扬担当,整治精神不振,工作懈怠,不敢担当,不思创新,得过且过;遇到突发性事件,应对失误,造成工作被动甚至重大损失;工作怕苦畏难,推诿责任,效能低下,失职渎职,业绩平庸;怕暴露问题、怕考核丢分、怕丢面子、怕失位置,掩盖矛盾,躲避矛盾等“搪”字现象。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勇于改革创新,勤于开拓进取,乐于担当奉献,忠于履职尽责的工作作风,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作风保障。
克服“搪”风,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级机关的作风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狠抓制度的执行力,突出制度的约束力。继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品读红色经典,调研基层、岗位承诺等方式使党员干部的群众观、责任意识、担当精神进一步确立,从思想上克服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自觉抵制亲民为民意识淡薄,怕烦畏难情绪散漫、敷衍塞责之风横行的歪风邪气,营造领导干部人人争先、个个创优、竞相发展的干事创业氛围。
克服“搪”风,必须进一步加大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力度。改变权力、责任、处罚不对应的现象,树立高效、务实的政府形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要在工作一线对违纪违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问责,让违纪违规个人为行政过失买单,抑制其对公权的藐视,对群众呼声的麻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广大领导干部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搪”风,作为一种部分为官者从政的潜规则,是一种为官从政价值取向的扭曲。我们应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民谋利的信念、于民造福的情结、计从百出的智慧在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更高水平的小康道路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楚天风纪》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