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县。说她古老,是因为孝昌始建于南北朝刘宋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建制史。这里是一个孝子倍出之地,“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孟宗哭竹的故事就发生在观音湖南不到6公里的青山口。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刘骏(孝武帝)讨伐弑父篡位的长子刘劭夺得帝位之后,为取信于民,巩固皇位,他大力倡行孝道,赏赐有孝行的人,于是改年号为“孝建”,并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在安陆东境、郾县(今河南省罗山县)南置一新县,取名“孝昌”以褒扬此地民风之淳朴、孝行之昌盛,自此历史上就有了孝昌县。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皇祖李国昌之名讳,取董永、孟宗行孝感动天地之义,改“孝昌县”为“孝感县”,至此,在历史上持续470年之久的孝昌县演变为孝感县沿用下来。1983年9月撤县建县级孝感市。1993年4月,撤销孝感地区,成立地级孝感市,原县级孝感市南部设立孝南区,北部设立孝昌县,“孝昌”作为县名在停用了1069年之后又重新恢复。孝昌县东西宽37公里,南北长45公里,国土面积1217平方公里,人口65.5万。境内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距武汉市85公里,距天河机场60公里,距孝感市45公里,武汉、孝感两大客源市场为孝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稳定的客源。孝昌县共辖12个乡镇,1个省管经济开发区,1个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445个行政村。
孝昌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水热兼优,雨热同季和南北过渡性质的气候特点,使孝昌水、热、光、土组合形态良好。
孝昌县属鄂东低山丘陵地带,溶蚀低山与切割丘陵互为穿插。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澴河居中贯穿南北,环水两岸为小型冲积平原。东北部主要为山地,少数为丘岗地貌类型,以双峰山887.3米为最高。
孝昌县旅游资源丰富:有碧波千顷、山水一色、风光旖旎的观音湖;有巍峨挺拔、奇峰峭壁、怪石嶙峋的大悟山;有代表我县殷商文化遗址的殷家墩和战国时期遗址“草店坊城”;有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明清一条街”,有颇具影响的佛教圣地观山禅寺;有革命先辈李先念、陈少敏等创建的大悟山、小悟山抗日指挥中心和刘震将军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有苗木花卉、林果药材和特种养殖基地等现代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带;有具有农家特色和风味的农家乐园。
孝昌县最有特色的文化是“孝文化”,有其全民性和永恒性。孝昌人“孝亲忠君为民”表现尤为突出,上千年遗留下来的孝文化现象、孝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一是孝俗。一般家庭堂屋中堂上供有“天地君亲师位”牌位,“亲”在第四位敬重供奉。民间还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表示尊重父母的诚心。只要父母健在,子女岁数再大也不能称“老人”,男人不能留胡须。父母亡后,直系亲属为“大孝”、“重孝”,送葬时要披麻戴孝,一般要颈围5尺长白布,全身着白服,脚上穿白鞋,“头七”未满不得上他家串门,还要守孝3年,供饭3年,守孝期间不得穿红戴绿。二是孝联。民间流传已久的“守母堂前三年孝,不知户外四时春”(后又改为“守我堂前三年孝,不知门外四时春”)等门联,就是世人为歌颂孟宗守母庐墓3年而作。从那是起春节贴对联,长辈去世的第一年为白色,第二年贴黄色,第三年贴绿色,第四年贴红色 。三是孝艺。在民歌、民谣、快板、渔鼓、道情及说故事、鼓书、评书中,流传有歌颂“王祥卧冰”、“孟宗哭竹”等段子。孝昌县文化部门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经过逐年的艺术创作,以“孟宗哭竹”为核心内容的鼓书词、评书词更加形象生动,赋有内涵,在孝感市建市8周年招商引资洽谈会文艺节目调演中,孝昌选送的评书《孝子孟宗》荣获一等奖。
孟宗,本名宗,因避三国吴帝孙皓(字原宗)名讳将宗改为仁,字恭武。出生于周巷镇青山口孟家栗林村。孟宗为官清廉,忠孝两全,后来官至司空(史称孟司空)。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去世,葬于家乡。
南阳求学 孟宗少年时,到南阳拜李肃为师,因学习刻苦,才思敏捷,读书通宵达旦,被李肃视为奇才,认为他是块当宰相的料,就悉心指导,孟宗因此学业大进。
孟宗的母亲十分善良。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她特地缝制一床又厚又大的被褥送给儿子。人们看到这床超大的被子,都感到奇怪。孟宗的母亲深情的解释说:“我儿子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款待朋友。他的朋友大多贫寒,这床大被子大家同榻盖用,共同御寒,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
在慈母言行的感召下,孟宗品学兼优,尊师爱友,很多感人事迹在学堂广为传扬。一次,襄阳同窗好友冷暖,课余担水不慎摔伤,卧床养病,孟宗就在课余为冷暖补习功课。其时,冷暖的母亲又重病卧床不起,孟宗闻知,假日去冷暖家探视,又解囊相助,请名医诊治,亲自热汤喂药,使冷暖的母亲病愈康复。此事不胫而走,冷暖感激,校友感动,无不对孟宗敬佩有加。
哭竹生笋 孟宗小时候十分孝顺母亲。一次,母亲病中想吃竹笋。孟宗忙拿起镢头,挎上篮子,去山间挖笋。时值隆冬,天寒地冻,风雨扑面,刮得孟宗睁不开眼睛,山路又被白雪覆盖,行走十分艰难。他只得埋头用镢头刨雪认路,用瘦攀援树枝,艰难地上山。带刺的树枝扎得手脸鲜血直流,他浑然不知,一心记挂的是母亲想吃的竹笋,爬上山中竹园。他抡起镢头,东挖西找,挖了好久,却一无所获。这时才幡然醒悟“冬日哪会有竹笋呢?
顿时,万般思绪涌上心头,他想到父亲早逝,是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把自己抚养,病中想吃竹笋,却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越想越伤心,不禁抱起竹子坐在雪地里,失声痛苦起来。哭声撕心裂肺,惊天动地,哭了整整一夜。次日黎明,耳旁响起了天神的声音:“孟宗,你的一片孝心感天动地,赐你竹笋,孝敬你母亲去吧!”“唰”地一道亮光闪过,孟宗眼睛不见天神的身影,凝神细看,脚下竟冒出几支鲜嫩的竹笋。
孟宗喜出望外,小心翼翼地挖出竹笋,如获至宝地捧着直奔家中。孟宗的母亲吃了竹笋,“笋到病除”,奇迹般地痊愈了。
腌鱼沉池 孟宗出任望江盐池司马,主管渔盐。一次,亲自结网捕鱼,腌制好后,托人捎回家孝敬母亲。母亲见了腌鱼,很不高兴,让人把腌鱼带了回去,并捎信说:“宗儿,你是主观渔盐的司马,领了朝廷俸禄,却捕鱼腌制给娘食用,难道你不知道避嫌吗?为官应该清正廉洁,忠君爱民,为社稷、黎庶尽职尽责才是。”孟宗听了深感愧疚,就把鱼坛沉入池中,以此为戒,做一名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既孝又忠的朝廷命官。
孟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微服私访,他发现一宗严重的毒鱼偷盐案件,明察暗访,调查取证后,缉拿了作案人。谁知道该案犯正是孟宗的顶头上司望江县令的亲属。这时,送礼说情的,打官腔施压的,纷至沓来。是贪赃枉法祸害于民,还是律条严明秉公办事,两种选择摆在面前。他想,为官不严明律条,谈何忠孝。孟宗谢绝送来的礼品,说服了求情的官员,并将案犯绳之以法,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当时渔盐业作为望江县的支柱产业,是官税重要来源。一段时间,一些池塘的鱼突发“白肚病”大量死亡。孟宗主管渔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鱼病发现之日起,他就餐风露宿在鱼塘,与渔民一起四处求医,深山挖药治鱼病。有一次,孟宗因劳累过度,竟昏倒在鱼塘中,望江百姓深深地感激他们的贴心孟司马。
庐墓三载 当孟宗在吴县(今苏州)任县令时,传来噩耗说,慈母在家乡病逝。孟宗闻讯,有如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几乎昏厥。他朝着家乡的方向长跪不起,哀道:“母亲,原谅孩儿不孝。您老百年辞世,孩儿不能送终,待不孝孩儿回来为您老送葬吧!”无奈安葬有期,他只得不待朝廷钦准,向吴帝写了一封请罪书,略作交代,就急于扬鞭策马回家乡奔丧去了。
孟宗弃官为母奔丧,守庐墓三年,不理世事,整日以泪洗面,跪守在母亲墓旁,极尽孝子之道,四乡八里父老乡亲无不动容。民间流传已久的一副孝联:“守我堂前三年孝,不知门外四时春”,就是当时人们赞颂孟宗守母庐墓三年而作。从那时起,“父母去世,孝子守孝三年”的习俗在孟宗的故乡形成,一直延续至今。
三年已过,守孝期满,孟宗负荆请罪,吴国大臣陆逊陈其孝道,请求吴帝免孟宗一死。皇太后知道后,感动的垂泪,即召吴帝说:“孟宗孝母弃官奔丧,庐墓三年,极尽孝子之道,实在感人至深,吴国虽律条严明,但吴国兴旺还需要像孟宗这样的忠君为国爱民呢?”吴帝感动,念他是天下的大孝子,加之为官方略过人,行政清廉,屡建功勋,才免他死罪,后又诏起复出为官,委以重任。
位列三公 孟宗弃官奔丧,吴帝赦罪,使孟宗感恩不尽。他尽忠于吴帝,报效国家,后升任光禄勋。凡光禄、大中、中散、谏议等大夫,羽林郎、武官、虎贲、左右等中郎将都归他管辖。入宫后,经过调查论证,他大胆废除宫中陈规陋习,建立一整套完善律条。这些律条责任明确、奖罚分明,宫中管理有条不紊,吴帝大悦,永安五年(262年)孟宗由光禄勋升任为右御史大夫。右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科察。宝鼎三年(268年),孟宗由左御史大夫被擢升为司空(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司空属三公之一,参议国事,主管水木及营建工程。
孟宗官至司空,亲朋好友、同窗旧僚前来谋官职者甚多,但他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当时施行举孝廉制度,每年各州郡都要推荐一名孝廉士,经君王核准,委以官职。那时,他家堂弟孟末出学堂不久,被江夏郡守举荐,呈吴帝考核任用。郡守其实是想巴结孟司空,以图日后升迁,哪知道经过孟宗严格考核,不符推荐标准,孟末还是被淘汰了,这事被传为佳话。孟宗为官清廉,去世时,家中钱粮所剩无几,就是衣服也没有几件,与平民百姓一样,补丁接补丁。
周巷镇青山口西南有个“哭竹港”,就是因孝子孟宗哭竹生笋而得名。孟宗哭竹生笋,泪流成河,感天动地,泪水融化了山中冰雪,形成潺潺流水,自上而下向青山口西南的山沟流淌,日久天长,使原来不足二三吃宽的小水沟变成了一个丈余宽的小港。港中之水清澈碧绿、品味咸甜,港四周得到灌溉的庄稼比其他田里更为茂盛,病者喝了此港之水后也百病消除。据说有一年,吴帝孙皓患肠炎,久病未愈,后来听人介绍,喝了此港之水竟奇迹般的“水到病除”,人们说这是孟宗孝母哭竹时所流的泪水。后来,吴帝孙浩便赐此港为“哭竹港”。哭竹港也就因此而得名。